全面开展河道内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排查,严守耕地红线
为贯彻落实国家耕地保护政策,确保粮食安全根基稳固,[基层地名]积极响应上级号召,全面开展河道内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排查工作,力求做到底数清、情况明,严守耕地保护红线。
精密部署,构建责任体系
竹林关迅速成立专项工作小组,由镇长担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明确各成员职责分工,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部门协同共同抓”的工作格局。制定详细排查方案,按照区域划分任务,将责任落实到具体个人,确保排查工作有序推进。
全面排查,不留一处死角
排查人员深入河道沿线,对照土地利用现状图、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成果图等资料,结合卫星遥感监测数据,对河道内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进行逐一核查。对于每一块疑似问题地块,现场测量面积、核实土地用途、了解种植情况,并详细记录地理位置、四至边界等信息,建立排查台账。同时,利用无人机航拍技术,对一些地形复杂、人工难以到达的区域进行全方位监测,确保排查无死角。在排查过程中,工作人员发现部分河道内存在少量违规开垦耕地的情况,主要用于种植蔬菜等农作物。这些耕地不仅影响河道行洪安全,还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破坏。
部门联动,提升工作效能
加强与水利、农业农村、自然资源等部门的沟通协作,建立信息共享、联合执法机制。水利部门提供河道管理范围和行洪安全相关数据,农业农村部门对耕地种植情况和农业设施建设进行指导,自然资源部门负责土地性质认定和政策解释。多部门联合行动,形成工作合力,有效提升排查工作的准确性和效率。例如,在某一疑似问题地块的核查中,水利部门指出该地块位于河道管理范围内,农业农村部门确认其种植情况,自然资源部门依据土地政策进行综合判断,最终确定该地块为违规占用河道的耕地,为后续整改工作提供了有力依据。
加强宣传,增强保护意识
通过村广播、宣传栏、微信群、发放宣传手册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耕地保护政策法规以及河道内耕地对行洪安全和生态环境的影响。组织村干部和志愿者深入农户家中,面对面讲解耕地保护的重要性,引导群众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主动保护耕地。同时,鼓励群众积极举报违法占用耕地行为,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耕地保护的良好氛围。近期,通过宣传活动,群众对耕地保护的知晓率大幅提高,主动配合排查工作,并提供了多条有价值的线索。
目前,竹林关镇河道内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排查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共排查疑似问题地块46处,涉及面积235亩。下一步,将根据排查结果,按照“分类处置、依法依规、积极稳妥”的原则,制定针对性整改方案,对违法违规占用耕地行为进行严肃查处,切实守护好耕地红线,保障粮食安全和河道行洪安全 。(刘娜娜)